公共基礎知識每日一練(2020.12.7)(2)
4.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,說的是:
A.任何社會的上層建筑都根源于它的經濟基礎
B.任何社會的上層建筑都產生于它的經濟基礎之后
C.上層建筑任何部分的變化都與經濟基礎的變化同步
D.上層建筑任何部分的性質都由經濟基礎直接決定
A【解析】本題考查唯物史觀知識。A項:經濟基礎是指由社會一定發(fā)展階段的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系的總和。上層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意識形態(tài)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設施、政治組織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,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,為經濟基礎而服務。上層建筑可以具有相對的獨立性,但絕不能獨立于經濟基礎,最終還是根源于經濟基礎。故A項與題干最為貼近。B項:任何社會的上層建筑都產生于它的經濟基礎之后,這種說法錯誤,例如法律這種上層建筑,基于立法的前瞻性和預見性,有時就會先于經濟的發(fā)展狀況而制定。B項錯誤。C項:上層建筑具有相對的獨立性,并不是上層建筑任何部分的變化都與經濟基礎的變化同步,有時上層建筑的部分會超前于經濟基礎,有時會落后,兩者并不是亦步亦趨的關系。C項錯誤。D項:上層建筑任何部分的性質都由經濟基礎直接決定,說法過于絕對化而錯誤,并不是上層建筑任何部分的性質都由經濟基礎直接決定,比如道德、哲學等很多觀念上層建筑都是經濟基礎間接決定的。D項錯誤。因此,選擇A選項。
5.20世紀50年代,北大荒一片荒涼。由于人口劇增,生產力水平低下,吃飯問題成為中國面臨的首要問題,于是人們不得不靠擴大耕地面積增加糧食產量。經過半個世紀的開墾,北大荒成了全國聞名的“北大倉”。然而由于過度開墾已經造成了許多生態(tài)問題。現在,黑龍江墾區(qū)全面停止開荒,退耕還“荒”。這說明:
A.人與自然的和諧最終以恢復原始生態(tài)為歸宿
B.人們改造自然的一切行為都會遭到“自然界的報復”
C.人們應合理地調節(jié)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
D.人在自然界面前總是處于被支配的地位
C【解析】本題考查唯物史觀知識。A項:人類社會是進步的,力求與自然和諧共生,但這不等同于恢復原始生態(tài),若是這樣的話人類社會文明便不會創(chuàng)新發(fā)展,會給社會生活帶來極大影響,人類生活需要的內在尺度與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規(guī)律的外在尺度有機結合起來。A項錯誤。B項:人們改造自然的一切行為都會遭到“自然界的報復”說法過于片面。B項錯誤。C項:唯物史觀認為,社會發(fā)展是一個人類與自然協(xié)調發(fā)展的過程,自然史與人類史彼此相互制約,一旦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遭到破壞,社會的發(fā)展就會出現災難性后果。人類在推動社會發(fā)展的過程中,應該把發(fā)展科學技術與生產力和保護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有機地統(tǒng)一起來,把人類生活需要的內在尺度與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規(guī)律的外在尺度有機結合起來,提高人類利用自然的科學性和道德性,協(xié)調人類改造自然的行動,調整好人類改造自然的方向,建立起人類與自然的全面和諧關系。題干中黑龍江墾區(qū)開荒、退荒的歷程反映了“人們應合理地調節(jié)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”。C項正確。D項:社會發(fā)展是一個人類與自然協(xié)調發(fā)展的過程,自然史與人類史彼此相互制約,人總是處于“被支配地位”說法錯誤。D項錯誤。因此,選擇C選項。
6.與“兵無常勢水無常形”觀點不一致的是:
A.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
B.運動是絕對的,靜止是相對的
C.天不變,道亦不變
D.無物常住一切長流
C【解析】本題考查唯物論知識并選錯誤項。“兵無常勢水無常形”出自《孫子兵法·虛實篇》,意思是:“用兵作戰(zhàn)沒有一成不變的態(tài)勢,正如流水沒有固定的形狀和去向。”無常勢、無常形均強調事物處在發(fā)展變化之中,即物質處在運動變化之中。A項:“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”出自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,這句話強調運動變化,并沒有否定靜止,即運動是絕對的,靜止是相對的。與題干中的話所表達的意思一致,但與題意不符,排除。B項:“運動是絕對的,靜止是相對的”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,一切事物都無時無刻不在運動當中。與題干中的話所表達的意思一致,但與題意不符,排除。C項:“天不變,道亦不變”出自董仲舒的《舉賢良對策》,意思是:“天是不變的,道也是不變的。”“不變”強調的是靜止。故C項與題干的觀點不一致。D項:“無物常住一切長流”意思是:“沒有事物是一直不變的,都如同河流一樣處在運動變化一種”,強調的是運動變化。與題干中的話所表達的意思一致,但與題意不符,排除。因此,選擇C選項。
(編輯:李晴晴)